7月21日清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马市渡口褪去了往日的晨雾,一场特殊的“放流仪式”正在这里举行。长江航道局联合各参建单位,将15.6万尾经过严格检疫的鱼苗依次投入江水。其中不仅有长吻鮠、鲤鱼等长江常见经济鱼类,更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这标志着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2025年度生态修复工作进入关键实施阶段。
“增殖放流并非简单的‘撒鱼’,每一步都得讲科学。”长江航道局荆江二期工程建管工作人员介绍说,所有鱼苗均经过专业机构健康检测和品种筛选,确保其适应长江水域生态特性。这种科学性背后,是工程团队对“生态补偿”的深刻理解,通过补充水生生物资源,既能优化渔业种群结构,更能丰富水域食物网,为重建健康的长江生态系统“添砖加瓦”。
荆江河段作为长江航运的“咽喉要道”,河道蜿蜒曲折、滩槽水流复杂,河段内还有重要的四大家鱼原种场,是航道综合治理和绿色航道建设的重点区域。因此,荆江二期工程从规划之初就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在实施过程中统筹长江生态保护与航道整治建设。笔者在工程蓝图、项目资料中看到,系统性生态保护举措自开工以来就已融入建设全程,在确保5000吨级船队畅行荆江的同时,工程团队整体推进了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的系列护岸改造、生态涵养工程,让“硬工程”与“软生态”形成互补。熊家洲弯道的新型护岸工程采用生态友好型材料,既稳固了堤岸又为鱼类提供了栖息之所。周公堤生态涵养工程则通过植被恢复,构建起陆生与水生生态的“过渡带”。窑咀护岸改建工程全面改造为生态护岸。这些聚焦绿色航道建设的工程措施,有力有效地落实了长江大保护的要求。
随着最后一尾鱼苗摆尾游向江心,现场工作人员开始整理水生态监测设备。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后续将通过水下摄像头、鱼类追踪器等技术手段,持续关注放流鱼苗的生存状况。这只是荆江二期工程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按照规划,工程团队将在施工全程落实生态补偿措施,让航道整治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持续扩大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生态效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磁场记录揭示28亿年前存在相对活跃的月球磁场发电机。中国科学院供图人民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赵竹青)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专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又一项创新成果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研究团队...